坚守初心 践行使命 推动北京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时间:2019-11-07 08:36:46来源:中国社会报

近年来,特别是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和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利益导向、改革导向、目标导向,整体推进全民慈善、效能慈善、惠民慈善、诚信慈善、法治慈善、创新慈善,全面提升“慈善北京”建设发展和“首善之区”慈善事业水平,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引导、行业主导、专业运作、社会协作、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人人共享的慈善工作新体制,努力开创氛围浓厚、充满活力、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各方协同、广泛参与、惠及大众、走在全国前列的“首善之区”慈善事业新局面。

首都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救助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四届在“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总量12540个,其中,社会团体4545个、基金会729个、社会服务机构7266个,市级登记注册4267个、区级8273个;登记成立和认定的慈善组织704家;备案的城乡社区组织25332个。截至2019年10月底,共备案慈善信托25个,信托财产规模1.12多亿元。

政策法规不断健全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突破创新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全面的首都慈善事业制度保障。

2014年,以市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这是北京市第一部关于慈善事业的地方性法规。2019年10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再次公布政府令,颁布根据慈善法修订的《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5年,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慈善北京”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020年前北京市慈善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北京市民政局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加强慈善活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社会组织行政约谈办法》等40多个政策文件,涉及组织监管、培育扶持、信息公开、政府购买慈善组织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目前,北京市慈善事业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工作机制日臻完善

2011年,北京市民政局在全国率先设立慈善工作处,承担拟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指导行业组织建设以及慈善工作的宣传、教育、培训、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的职责。为解决市以下民政部门慈善管理没有“腿”的问题,经多方努力,2014年,市编办印发通知,对区级慈善行政机构设置、人员编配等事项进行规范。2015年,16个区全部设立或明确了负责慈善工作的行政科室,明确部门职责,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地级慈善工作行政机构全覆盖,为政府更好地履行慈善工作职能、推动首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行业组织作用凸显

北京市在2008年率先在全国推动慈善行业治理,成立全国第一家慈善行业协会——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首慈联”)。“首慈联”作为连接政府、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三方的桥梁和纽带,履行行业协会沟通、协调、监督、统计和服务的职能,目前有会员单位133个。

“首慈联”积极发挥在行业建设中的枢纽作用。一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着力修订章程、加强内部治理、充实工作力量、丰富行业管理服务内容和领域,每年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赴国内外相关组织和研究机构考察交流,促进能力提升。二是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首慈联”不断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行业服务,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十余期,内容涵盖慈善法解读、财税管理、筹款技能以及理念传播等多个方面,参与培训交流近万人;实施“慈善伙伴互助计划”,与专业组织合作,宣讲慈善法律法规、传授慈善组织运作经验、协助宣传推广慈善项目,不断提升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和项目运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首慈联”每年承办 “慈善北京周”和“慈善北京”公益图片巡展等大型慈善宣传活动;组织全市慈善组织积极参与中国慈善论坛、京台公益论坛等活动,传播“慈善北京”理念,展示“首善之区”风采。仅2018年,会员单位共募集善款(款物合计)9.2亿余元,开展慈善项目600余个,支出善款6亿余元,惠及群众1300余万人次。

“慈善北京”深入人心

北京市提出了建设“慈善北京”的目标和理念,通过构建慈善工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逐步打造具有北京特色、惠及社会大众、引领全国发展、展示首都形象的慈善品牌。“慈善北京”的提出符合北京的发展阶段、发展定位和“首善之区”的特殊地位,也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以慈善事业繁荣发展促进全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发挥慈善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的独特作用,让首都北京因慈善而变得更加美丽和温暖。

围绕“慈善北京”主题,从“全民慈善、效能慈善、惠民慈善、诚信慈善、创新慈善”五个方面,着力打造“慈善北京”品牌,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一是2016年至2019年,连续举办四届“慈善北京周”系列慈善活动,打造年度慈善盛宴。2016年、2017年,北京联合天津、河北举办京津冀慈善展示会,活动期间全市设立1个主场17个分场,京津冀100多家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现场展示,500多家组织互动交流,现场参与慈善、感受慈善的市民达5万多人次。2018年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为慈善行走”大型联合慈善募捐活动,几十家慈善组织现场展示,数千名公众参与其中。二是自2014年起,“慈善北京”成果(图片)巡展已经连续举办六届,每年一个主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慈善文化,组织慈善楷模讲述慈善故事,成为北京市慈善文化传播的品牌项目。北京市推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宣传图片入选“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三是推进慈善宣传常态化。推出一批慈善宣传图例、广告语、视频,充分利用报纸杂志、自媒体和公交站牌等户外广告媒体在全市推广使用,尤其是在二、三环主要交通干线的公交站牌集中投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6个区在主要街道(乡镇)、社区(村)设立长期固定的慈善宣传栏,普及慈善法规政策、弘扬慈善文化、宣传先进典型、发布慈善救助信息。四是大力开展慈善典范表彰宣传。在第八、第九、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评选中,北京市推荐的共有10余个个人、企业和慈善项目(慈善信托)获奖;2016年和2019年开展的两届“首都慈善奖”评选中,共选出50余个为首都慈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慈善组织以及具有示范效应的慈善项目,较好地发挥了典范引路作用。

慈善信托稳健发展

慈善信托作为慈善领域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由于运作模式灵活多样,财产运用高效透明,设立者的慈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因此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北京市积极探索慈善信托这一全新的慈善模式,着力加强政策创制,不断完善监管体系,走在了前列、作出了示范。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已备案25个慈善信托事项,总金额达1.12多亿元。

加强顶层设计。2016年9月出台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慈善信托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为北京市慈善信托工作稳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多个第一。备案过程中在受托人、信托财产、信托运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创造了多个第一:推出了全国第一个集合信托、第一个双受托人信托、第一个股权慈善信托、第一个慈善组织做受托人的慈善信托。

加强慈善信托的监管评估。建立专家研判机制,组建了包括慈善、法律、税收、金融等各领域的慈善信托专家队伍对慈善信托备案事项进行把关;建立慈善信托绩效评估机制,通过研究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聘请第三方对已备案的各个慈善信托事项进行综合绩效评估,客观评估各慈善信托事项运作成效和各受托人履行能力。

着力做好信息公开。每一个慈善信托项目的详细信息、年度报告和审计报告,以及每年慈善信托检查、评估结果都在北京市民政局网站上及时公开,加强社会各界对慈善信托事项的了解和监督,同时也促进了慈善信托之间的良性竞争。

慈善救助成果明显

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是贯彻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市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慈善力量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汇聚慈善力量,助推精准扶贫,积极引导慈善力量有序参与缓解民众自身无力解决而政府救助政策又未能及时覆盖的困难。一是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慈善救助联动机制。明确街道(乡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为基层慈善救助受理部门,积极引导协调基层慈善资源开展慈善救助,对本级慈善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及时向上一级民政部门申报,形成了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慈善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初步统计,2018年共救助困难群众13.8万余人次,支出救助金额1亿余元。二是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设立街道(乡镇)慈善救助专项基金323个,实现街道(乡镇)慈善救助专项基金全覆盖,基金总额达9700余万元;2018年底,街道(乡镇)慈善救助专项基金总规模达1.9亿余元。三是积极创新慈善救助模式。西城区积极完善社区慈善帮扶站建设,在金融街街道19个社区、新街口街道21个社区实行“一家一策”帮扶计划,并逐步在全区推广;怀柔区实现“低收入农户慈善专项基金”全覆盖;延庆区开展慈善“1+1”关爱空巢助老志愿服务项目。

社会捐赠广泛开展

一是2016年制定出台《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捐助工作管理办法》,界定了社会力量的涵盖范围、捐助工作开展领域以及设立捐助站点应具备的资质条件、设立标准、设立程序以及监督管理等。近年来,进一步增加全市捐助站点数量,利用已建立的市、区、街、社区四级社会捐助站点和完善的捐助工作社会化配套服务,保证了社会捐助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平稳运行。二是始终坚持每月25日开展“市民爱心捐赠日”活动,与北京慈善基金会合作联合开展“爱心暖阳”系列主题捐助活动,每年分两季组织“春风送暖”“冬衣送暖”活动,广泛动员慈善组织开展面向京津冀困难群众的帮扶活动。三是推动慈善超市稳健发展,巩固慈善超市基层公益服务功能,与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民政其他基层工作站点有机融合,加强对运营方的监督管理,推动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已创建慈善超市160余家。四是共产党员献爱心成效斐然。此活动由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和市慈善协会联合主办,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北京市的一个慈善品牌活动。截至2019 年10 月,全市“共产党员献爱心”捐献活动已开展了14次,参与活动的党员1100 余万人次、参与群众220 余万人次,捐赠善款总额达7.2 亿元,所有善款全部用于北京市、区开展的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等慈善救助项目。

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北京市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慈善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地域不断扩大、方式不断改进,慈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慈善项目从助医、助老、助残、助学、助困、救灾等传统救助领域,拓展到新农村建设、法律援助、绿化环保、科普教育、志愿服务、心理援助、扶持创业就业、家庭支持和社区综合服务、公益项目孵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关心服刑人员、关怀艾滋病患者、文化遗产保护等30多个慈善领域,基本形成了布局完善、门类齐全、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慈善服务体系。

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北京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围绕打造“慈善北京”品牌,自觉践行“干在实处无止境、走在前列谋新篇、勇立潮头显担当”的新要求,努力开创全民慈善、效能慈善、惠民慈善、诚信慈善、法治慈善、创新慈善的新局面,奋力推进北京慈善事业加快创新发展。

编辑:甘再松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