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建设美丽中国。”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时强调,当前,生态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我们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过去那种靠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坚决摒弃,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景象正在逐步回归我们的生活。例如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就曾经一度被矿产开发、过度放牧、截流发电等搞得伤痕累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近年来生态修复工作的稳步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这座河西走廊的“母亲山”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活力。
生态保护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决战,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铁有痕的实干齐心协力干下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正在逐步好转,但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保护和治理工作任务依然艰巨,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之时,我们不能畏葸不前,走回头路、走下坡路。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面对困难不退缩,碰到矛盾不回避,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奋力闯出一片新天地,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继续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
编辑:费青松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