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幸福 传递温暖 ——新时代苏州市城乡社区工作者群像素描

 时间:2019-07-12 13:55:53来源:中国社会报

为努力适应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时代新要求,江苏省苏州市2.1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斗在乡村振兴、和谐社区的舞台上,坚守在便民柜台、网格一线中,服务在街头巷尾、群众身边……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为民、爱民之歌。

扎根基层 先锋带头

沈卫东,70后,在村里工作16年,苏州市乡村振兴带头人,苏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吴中区灵湖村由于地处太湖边,属于生态重点保护区,村内不能建厂房,多年来无产业、无发展项目,每年的收入不够村集体开支,靠扶贫资金勉强支撑。村内的唯一优势资源便是生态资源,樟树、水松、银杏等绿化树木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2016年,村党委书记沈卫东发现,区园博园开园后,村内人气渐渐旺了起来,“我们村就在园博园的后面,所以要做好开园的后半篇文章,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沈卫东带领村干部从本村生态实际出发,借力园博园开园人气,积极对接、引进文旅项目。自此,村里引进了第一家咖啡馆、建起了大批乡村民宿、创立了自产大米酿酒品牌……近两年来,灵湖村相继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苏州市文明村”等多项荣誉。2018年,村集体收入更是突破千万。

前不久,在江苏省寻访老支书活动中,苏州任职超过20年的老支书达96名,他们扎根基层,矢志不渝,他们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组织力持续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发展动力和人人得实惠的富民实效。

睦邻友爱 为民解忧

范俭俭,60后,从事社区工作13年,苏州市金牌老娘舅,姑苏区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

在姑苏区万年社区,提起“范姐”几乎无人不知。“有难事,找范姐”“有矛盾,找范姐”已成为很多居民遇到烦心事儿时的第一反应。这位“范姐”,就是社区人民调解员范俭俭。

2014年,万年社区在原来社区人民调解的基础上,备案成立了万年社区老娘舅调解志愿服务队,这一社会组织由18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主任、老教师及律师自发组成,宗旨是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居民矛盾,老娘舅调解服务队运行以来成效明显。总结自己的调解经验,范姐认为,了解是关键,沟通是条件。“居民事无小事,只要把居民的事当回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一定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配合。”

截至去年底,苏州市共有1180个村、1025个社区,人民调解员和法律顾问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随着网格化工作的推进和综合执法力量下沉基层、物业与社区联动,村居民反映的小事、烦心事很快就能得到响应、对接并尽力解决。

全科社工 全能服务

陈昊,90后,从事社区工作3年,苏州市首批全科社工。

陈昊是苏州市狮山横塘街道新升社区的一名全科社工,为居民综合办理民政、社保、计生、残联等事务。他在岗位上感触最深的是,通过他的服务,居民不用再因为工作人员请假或外出开会而跑空趟了,自己也很有获得感。2016年底,苏州市民政局联合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社保中心、市残联等部门,为姑苏区、苏州高新区、相城区的61个全科社工试点社区的125名全科社工开展了系统培训,随后各地组织分级培训。培训后,新升社区骆敏书记就尝试把政务服务从居务、党务工作中分开,并探索全科社工模式,做到了“一人受理、全程办理”,解放了大量的社区工作人员。

市民政局局长李永根谈道:“全科社工目前已覆盖到40%城乡社区,原来一个社区便民工作站大概7到8人的服务量,换成全科社工,只需要2到4人。”

苏州市自2012年启动社区信息化规划建设以来,如今各县(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已成为推动全科社工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整合连接了13个部门系统,汇聚了100多项下沉到社区的常办服务工作事项。同时,还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快融入苏州市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布局,待建成后方便为群众提供网上咨询、网上办理。

项目运作 实事惠民

陈冬梅,70后,从事社区工作17年,现任张家港市大新镇新南社区居委会主任。

陈主任介绍说,新南社区是拆迁安置社区,2014年成立,服务87幢3500多户群众。相邻都是来自10个自然村,为了推动居民自治,陈主任和同事们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工作日还是周末,分10个网格走访群众。2018年底,张家港市民生微实事开始申报,陈主任积极引入亲民社工专业机构,申请了4万元政府经费,启动了“邻居,你好!”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大新镇居民对社区楼道和社区的认同感,并对楼道居民进行了增能,提升了公共参与和协商议事能力。半年来,项目通过 “楼道家庭日”“楼道生日会”“睦邻公益街”“红旗飘飘心向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为桥梁,推动邻里间良性互动。同时,该社区还广泛建立了“楼道微论坛”,制定了楼道公约,让居民参与解决楼道问题。

今年4月,《张家港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办法》出台,让广大社区工作者通过“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方式,短平快地解决了如社区步道整修、健身广场地面修缮、居民事务中心改造等因项目小而不能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或社区因资金不足、现有申报流程复杂而难以快速解决的居民身边的“小急难”事,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编辑:甘再松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