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儿童福利院,就没有我的今天。”六一儿童节前夕,29岁的李文卫又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家”——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虽然已经在上海市崇明区一家慈善超市工作好几年了,但每年他都要回来很多次。5月29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首次举办媒体开放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了他。
特殊教育,启智更启心
当天,阳光和煦,铺满大地。占地6.3万平方米的市儿童福利院,到处绿树成荫,院内西边还在社会爱心力量捐赠下为孩子们开辟了“开心农场”,美得如同一座“美丽花园”。孩子们有的在室外玩耍劳作,有的在室内开心地做手工为迎接六一做准备。
上海近年来在做好孤残儿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孤残儿童的智力开发,在市儿童福利院配备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启心学校,专门为因身体原因无法进入社区普通学校就读的孤残儿童开设。启心学校实行十二年一贯制,目前有学前教育四个班,学龄义务教育五个班,同时还对重残学生开设了园区送教服务,服务学生200余人。
在启心学校二年级,记者看到了活泼开朗的吕美丽(化名)小朋友,她一看到有人过来就拼命挥手打招呼,老师上课时也大声朗读课文,非常投入。然而,这么可爱又有礼貌的小朋友全靠老师们的细心呵护才得以成长。
“全人教育”是这所特殊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为全院0到18岁的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包括早期干预教育、学前教育、学龄期义务教育、学龄期特殊教育、岗位实践教育以及社会融合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涵盖在儿童发展成长的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管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2014年4月,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了首个脑瘫康教结合实验班,班级由9名重度脑瘫儿童组成,配备有一名特教教师和一名康复师共同教学,开设认知、游戏、运动康复课程。适龄的唐氏综合征孩子也加入到学前教育这个大家庭中。目前所有符合条件的学龄前唐氏综合征孩子都已按年龄和能力安排到不同的班级接受教育。
由于孩子们长期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大家庭,对于社会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非常欠缺。为此,院内还创设了情景模拟教室,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医院、理发店、超市等模拟社会环境,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走近社会。
“作为儿童福利机构,我们希望能把孩子们教育培养好。”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蔡璇璇告诉记者,孤残儿童有权利,也应当有能力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好。儿童福利院要帮助他们把0到18岁这段路走好,为以后成功回归社会作准备。
回归社会,开启新旅程
如何让成年孤儿回归社会,是弃婴、弃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以来,上海成年孤儿社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已逐步形成了市民政局牵头、全市各区着手落实,各方支持,儿童福利院配合的成年孤儿社会安置模式。”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处长陶继民介绍。
截至2018年底,市儿童福利院已有280余名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安置,顺利完成了从机构养育到社会自立的人生转变,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多年来,市儿童福利院通过打造“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帮助大龄儿童完成从“机构集体生活”到“社会独立生活”的转变。早在2013年院内首个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学生之家”就成立了,通过儿童自主管理、经营的模式,加强了大龄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此后,儿童福利院又先后在院内开拓出后勤维修组、医务科病房、配奶间等多个实践岗位,同时对接爱心企业,为大龄儿童打造丰富多样的岗位实践平台。
今年,市儿童福利院又新设了“儿童工作坊”子项目,组织儿童开展手工艺品的制作活动,帮助儿童培养兴趣、锻炼技能、挖掘潜能。同时,项目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将儿童完成的手工艺品投入福袋机进行义卖,所得善款重新投入项目运转,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运作。
记者了解到,“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至今已帮助9批次,近百名成年孤儿顺利被安置区接收,重返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人。
编辑:涂传博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