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目前的广泛认识是,人类活动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温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这一影响开始的时间可能要更早,大约在19世纪 60-70年代。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院重点实验室马柱国研究团队的段建平副研究员,联合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武培立博士等国内外10位共同作者,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入手,利用观测资料、树轮等代用资料和气候模式资料检测了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影响的早期信号及开始时间。研究发现,观测资料显示的气温季节性弱化,实际开始于19世纪 60-70年代,而且同步地发生在了青藏高原、欧洲甚至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区域, 而在之前是相对稳定或不显著的小幅度增强趋势。
基于以上事实,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多个全球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进行了检测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气温季节性弱化可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机制存在纬度效应。在北半球高纬度,温室气体是引起夏-冬温差弱化的主要因子,而中纬度区域温度季节性的弱化主要与人类活动排发的硫酸盐气溶胶有关。这是由于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在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而人类气溶胶的排放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区域,且其冷却效应对夏-冬温差的影响也在中纬度区域最强。
该研究的结果充分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只是发生在了近几十年观测资料丰富的时段,而是始于工业化早期的19世纪70年代左右,其影响也远不只是气温的升高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同时还“淡化”了气温的季节差异,使得四季越来越不分明。
编辑:费青松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