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精灵细小灵动,在树樘里或花丛中上下窜动,用长嘴吸食花中甜蜜……该鸟种在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内属首次发现,让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些小可爱吧!
叉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别称燕尾太阳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一种体型非常小而纤弱的鸟,体长约9厘米,雄鸟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具赭红色的喉斑,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蜂鸟”。
常见分布于中国南方,范围包括海南岛,也及越南。在开花的矮树木丛生活,且能悬飞在枝头食蜜。
在1982年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小的鸟;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物种学史
叉尾太阳鸟是太阳鸟科中的一种,该科位于进化树上与莺科相近的一支,生活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因适应环境需要,逐渐进化成和同样吸食花蜜的鸟较为一致的形态;该种最早由斯温禾(Swinhoe)1869年在中国海南岛发现并定名,由于中央尾羽羽轴为形特殊,1876年谢利曾将其单立一属;叉尾太阳鸟通常认定为有三个亚种。
2.形态特征
叉尾太阳鸟(指名亚种)雄性成鸟头顶至后颈间为绿色,具金属光泽,背羽绒黑,腰呈鲜黄色,翅为暗褐色,外缘以橄榄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金属绿色,在不同折光下或呈蓝紫色,中央尾羽羽轴先端延长如针状,外侧4对尾羽具清晰纯白端斑和翠绿色羽缘;眼先、颊、耳羽概黑,头侧或渲染褐红色,髭纹翠绿而具金属光泽,或呈辉紫色,颏、喉、上胸暗褐红,下胸橄榄黄,有时染以灰褐色,下体浅绿黄色不鲜亮,近下胸处渲染灰色,胁部丝白或微缀色,翅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冠部或冠部羽基灰褐至褐色,上体橄榄黄染绿,两翅暗褐,狭缘以橄榄黄,尾羽褐黑,中央尾羽羽轴不延长,外侧尾羽具明显的白色羽端,向外渐形大;眼先灰黑,头侧浅橄榄绿,颏、喉或为灰绿色,胸部呈较深灰绿黄,腹部为灰绿色,渐转浅淡,尾下覆羽淡乳黄或乳白色。
幼鸟冠部羽基隐约可见暗褐色,头、颈两侧灰绿,下体羽毛呈绒状;喉灰微沾黄绿,胸部黄绿色较深,腹和两胁淡黄,余与雌性成鸟相似。
华南亚种与指名亚种在其特殊的尾形和羽色上均相近似;华南亚种雄性成鸟背橄榄绿,喉与胸皆赭红,雌性成鸟上体橄榄黄绿色,较指名亚种鲜亮,两个亚种下体羽色均不稳定,羽色变异与季节、分布高度无关。
叉尾太阳鸟体型纤细;嘴细长下弯,上下嘴缘先端约1/3呈细锯齿状;翼短圆,第一枚初级飞羽短小,尾呈楔形;跗蹠纤细而长,具盾状鳞。雄性成鸟体重5.0~7.0克,全长9.5~11.5厘米,翅4.5~5.5厘米,尾4.0~5.2厘米;雌鸟体重4.5~7.0克,全长7.9~10.0厘米,翅4.2~4.8厘米,尾2.5~3.0厘米。
3.栖息环境
叉尾太阳鸟多见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带,栖于山沟、山溪旁和山坡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阔叶林边缘,也见于村寨附近的灌树丛中,或活动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常在高树顶上活动,尤其喜在檞寄生丛或开花的树、灌木丛中活动。
4.生活习性
食性:叉尾太阳鸟食性与其它太阳鸟相似,以花蜜为主食,兼捕食飞虫和树丛中昆虫和蜘蛛等;野生状态下常扇动双翅悬垂于花朵上空,以微呈弯曲的嘴和管状的长舌吸食花蜜;也吃种子等食物。
鸣声:叉尾太阳鸟鸣声婉转动听,常间歇发出悦耳而富旋律的鸣声,有如金属铿锵之音;在育雏期的雄鸟发出如pe-et,pe-et之声,逐音升高,随发出急促的pit-pit声。鸣声细而尖,具有容易识别的特色。通常“twisk”的叫时,是以单个或多至五次重复的形式。
行为:叉尾太阳鸟性情活跃不畏人,行动敏捷,总是不停地在枝梢间跳跃飞行;多常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亦有结二十只左右的小群。
5.分布范围
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越南以及老挝。在中国东南及南部的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包括香港)、福建、海南岛等地常见。
6.繁殖方式
太阳鸟科的雄性在繁殖季节比平时更加好斗。在繁殖季节,雄性鸟雀为了吸引雌性羽色会更加鲜艳。叉尾太阳鸟每年3~5月间繁殖,由雌鸟(据1984年广西观察)在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海拔490米的竹-阔叶林缘的藤本灌木丛上营巢,巢呈长梨状,约高11.6厘米,宽6.3厘米,用草茎、苔藓、枯树叶和木棉絮等野生植物纤维及毛、羽为材料编织构成,系于悬垂的横枝下面,里层敷以地衣、软细的木棉絮和细的草根等材料。
(据1984年广西观察)发现该巢后三天见初卵,每窝产卵计2~4枚;仅由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伴随雌鸟归至巢房,孵化期13~17天,破壳出雏当天亲鸟即寻食喂雏,由雌鸟单独承担育雏,三日龄全天喂食38次,九日龄全天喂食81次;12日龄离巢时,一小时喂食5次,巢空后雌鸟仍叼食回巢数次,不见雏时才退出巢。整个离巢过程中未见雄鸟参与什么活动;次日下午见雌鸟在距巢约十米的竹、灌木上喂幼鸟。
叉尾太阳鸟给幼鸟喂食叉尾太阳鸟卵渲染绿色或灰色,而具有红褐色、紫或微黑色暗斑,卵重均为1克,大小几相等,量度(4枚)平均约为13.67×10.3毫米;雏鸟刚出壳时通体肉红色,光裸无毛,嘴峰、卵齿肉色,嘴角白,微沾肉色,鼻孔盖突起于上嘴嵴中两侧,腹部大如球状,头颈常向腹部弯曲,体重为0.7~0.9克,轻于卵重,体长为23毫米左右。2日龄,针状初级飞羽破皮而出,长约1毫米。4日龄,眼微睁,耳孔启开。6日龄,体各羽区皆出针羽,尾羽每边外侧有两枚羽首先破鞘。8日龄,眼已睁得较大,虹彩褐;初级飞羽破鞘成笔状。10日龄,卵齿已看不见;上体主要为橄榄绿色,翼褐,眼已睁得较圆;能作6至8厘米远的小距离飞跳。12日龄离巢时,上嘴亮褐,下嘴色稍浅且近基部沾肉色,嘴角白沾肉色,下体淡橄榄黄,跗蹠淡褐灰,趾肉色沾褐。雏期15~16天。
7.种群现状
叉尾太阳鸟在东南亚属常见鸟类,尽管由于栖息地逐渐破坏,可能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相对整体基数而言数量仍较稳定。
编辑:廖玺娇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