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抗震心理救援十周年纪念》 暨社会心理服务专家研讨会

 时间:2018-05-13 18:01:03来源:中社联社区委员会

十年了,永远忘不了那个扯心裂肺的日子:2008年5月12日。那一刻,中国心理工作者从医院里、学校中、咨询室涌向了汶川,用爱心温暖着创伤者的心灵。十年来,中国心理学人从专业化向社会化,迈出了一大步!今年“5.12”是纪念汶川抗震救灾十周年的日子。

2018年5月12日上午,由原解放军心理救援专家组,原共青团中央心理救援专家组和中国红十字会心理服务专家组部分专家发起,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心理指导师》专家委员会共同倡议,在北京举行了“512汶川抗震救灾心理救援纪念暨社会心理服务研讨会。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王国英提出,2016年12月,国务院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具体要求。我们心理工作者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生活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开展社会心态建设,做好社会心理服务,提升人民对幸福的感知力,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中央赋予全党的重要任务,更是人民群体的迫切需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到2020年,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如何才能实现这些任务呢?这就必须回答:人才哪里来?人才如何培养?在这种背景下,从2017年底开始,由中国社工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主导,北京市青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丰台区沁园心理社会工作事务所等单位,开展了社区心理指导师专业能力培训试点工作。在丰台区集中了140多名社工,学习心理专业理论,训练心理服务技术,并在社区工作中用于服务居民,提高工作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傅小兰刚刚从汶川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大会赶回北京,也亲自参加了会议。她深情回顾了在汶川救灾中建立心理服务站,直接帮助当地人民群众重建家园时,给予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的重要作用。

原军队心理救援专家组副组长董燕主任深情地回忆了人永生难忘2008年的抗震救灾。近10万同胞鲜活的生命,在几十秒的震动中,瞬间就悄无了声息,长眠于沉沉的黑夜里;还有那些学校里的孩子,还在伏案读书时,就悄然淹没在了瓦砾之中……如此巨大的灾难现场,冲击着我们每一个救援者的心灵,让我们这些职业的心理人,真实体验灾难性心理应激创伤、体验死亡对生命意义以及带来的反思,也使我们对重度心理应激与创伤的干预技能,有了更多的探索、体悟与思考。她作为社区心理指导师项目组专委会专家,参与了2018年初级专业能力培训的试点工作。她期待与社区工作者们一起思考、一起探索和实践,建立教材与培训体系为培养基层心理服务人才当好奠基人。

原共青团中央支持汶川抗震专家组组长林永和教授等亲历汶川救灾的心理专家学者,提出要发挥心理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的社区心理指导师,建立一支居民身边的社会心理人才队伍。

原军队心理救援专家组组长杨洪训教授表示要当好社区心理指导师教员,并倡导全国著名心理专家,要主动从学校、医院、“工作室”中走出来,深入到社会基层,主动开展人民群众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观念的树立。在与社区心理服务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心理研究与探索,在借鉴国外经验与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指导师》培训体系。

中国儿童中心寇虎平副主任、中国校园健康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孙建新主任、北京御本堂集团田永恒副总经理也做了现场发言。他们一致认为,开展社区心理指导师培养是全社会的责任,各行各业都应当提供支持与帮助,尽自己最大力量,把心理服务进入社区、进入家庭、进入企事业单位。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重视特殊人群心理服务,强化心理障碍人群的救助与服务。同时,对社会各个群体进行心理调适、情绪疏导,从而引领社会心态,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巡视员张青之,介绍了北京市开展社区心理服务经验,总结了社区心理指导师培训工作进程,提出发扬抗震救灾心理救援精神,培养社区心理服务人才,让心理服务进入社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确定了社会建设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编辑:moyu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