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成都5月6日电 (记者盛利)记者6日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悉,在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基地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全球首只笼养绿尾虹雉已在蜂桶寨保护区诞生。
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大型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性易危物种。它的发现和大熊猫一样传奇,都是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同期在四川宝兴邓池沟发现并命名的,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以及周围与青海、甘肃、西藏相邻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绿尾虹雉野外现存数量不足3000只。
由于野外种群急速下降,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保护机构尝试以人工扩繁的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但收效甚微,目前绿尾虹雉全球笼养种群仅剩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1只。2017年,四川省林业厅邀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大熊猫保护的成功经验推广应用到绿尾虹雉的保护上,并于今年3月成立了由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华西师范大学生态研究院组成的联合实验室。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在了解绿尾虹雉基本信息的同时也积极与国际保护机构进行对接,并借今年3月欧洲雉类协会主席John Coder(约翰·柯德)等相关专家访问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之机,双方还就绿尾虹雉的孵化、营养供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行为驯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4月4日,笼养绿尾虹雉产下第一枚卵,并于4月12日确定为受精卵。5月5日这枚受精卵成功出壳,这也是今年全球产下的第一只笼养绿尾虹雉。目前,蜂桶寨保护区仍有受精卵在孵化,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绿尾虹雉破壳而出。
编辑:廖玺娇
编辑: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