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陈瑜)历时130天,航程1.5万余海里,首次执行大洋科学调查任务的“向阳红03”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务,18日返回厦门。
此次大洋调查是国家海洋局组织的首个海洋环境全要素综合考察航次,也是海洋三所首次组织实施的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林辉介绍,航次共分三个航段,在以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为重点任务的第一航段,我国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布放了综合生态深水锚系潜标,这有助于获取大洋深层海洋生态环境长期变化资料。
微塑料,即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
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对近海微塑料进行监测。在第45航次中,我国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区、中东太平洋海域获取海洋微塑料样品。
“后期我们将在实验室分析了解该海域海洋微塑料分布情况,进一步掌握微塑料的数量、种类和组成等特征,为推进国际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林辉说。
三台水下滑翔机首次在位于东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实现组网观测。与以往CTD进行垂直剖面观测不同,此次三台水下滑翔机搭载三台CTD,组网形成监测剖面,实现对深海大洋海洋生态环境的立体观测,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供硬件保障。
林辉说,45航次科考任务多达9项内容,多项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利用深海微生物原位培养等手段,在西太平洋海山区和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开展深海特殊功能微生物类群的富集培养与功能验证实验,推进深海微生物研究海底实验平台建设;首次在西太平洋中部和中东太平洋区域开展海洋放射性调查。
“掌握福岛核泄漏特征核素在调查海域分布特征,将有助于深入评估福岛核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完善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林辉说。
本航次也意味着“蛟龙探海”工程的环境监测专项步入执行阶段。
编辑:陈慧媚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