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看见具体的女性

 时间:2024-03-12 15:09:51来源:网络综合

最近,一组摄于重庆街头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大片粉白相间的语录出现在斑马线、橱窗海报上,它们写着:

“‘三八’是为了庆祝女性团结和解放的日子”“‘女司机’数据显示,交通事故肇事被告人中,男性比例为96.6%,女性占比为5.4%”“‘小姐’是对未婚女子的尊称”……

这一系列的语录有着共同的主题:拒绝女性词语污名化。

网友们纷纷对这些内容大表赞同,并觉得这样的发声还需要更多。

肉眼可见地,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传播,关乎女性权益与性别平等的讨论也成为舆论场上的热点。

历经消费狂潮的席卷,“三八”妇女节逐渐去除了“女神”“女王”的高帽子。但这才是第一步。我们需要透过看似热闹的节日气氛,去冷静思考那些并不那么让人愉悦的女性困境;也更应该在这样的时代契机下,去鼓励更多女性声音在更大的世界中表达。

女性主义4.0,从“我也是”到“你可以”

大概从十年前开始,社交平台上陆续出现许多与女性相关的讨论,它们涵盖女性婚育等话题,探讨各类性别不平等的现象或歧视言论。学者们将其与2012年前后兴起于国外主流社交媒体的“联网女性主义”(Networked Feminism)相关联,而这也正是第四波女性运动的重要组成。

女性主义4.0时代,社交媒体天然的去中心化带来了极大的开放性,让更多女性的声音被听到。女性群体利用社交平台积极互动,创造了诸如Me Too(我也是受害者)这样的标志性的反性骚扰全球抗议行动。

Me Too 反性骚扰全球抗议行动。(图/unsplash)

女性议题也更为多样。去年,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走红”中国网络。无论是她与博主网红的对话争议,还是她的学术表达日渐走入日常,这都是一件值得让人欣慰的事情。而诸如当红女团成员Lisa在疯马秀上的表演,又掀起关于女性身体主体性的新一轮思考。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行业中“女性的身影”,不仅仅响应“我也是”,也打开了“你可以”的一角。

创造全球票房神话的《芭比》来自女性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她的其他作品诸如《伯德小姐》《小妇人》均聚焦女性成长。票房紧随《芭比》之后的《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则以一部真诚的《热辣滚烫》,再度聚焦女性叙事。被男性支配的电影行业,迎来一个新的纪元。

“女性的身影”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图/《热辣滚烫》)

两年前的今天,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宇航员王亚平向世界妇女发出节日的鼓舞与祝福,越来越多女性出现在载人航天这一几乎为男性垄断的领域,给宇航员当老师的王一就是其中一个亮眼的身影。

不止于航空航天,德勤2022年的数据显示,在更广泛的科技行业,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女性员工占比近33%,相比较2019年增加两个百分点。尽管增长并非一朝一夕,但这一趋势依然让人振奋。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各界,让女性声音被聆听,让女性需求被看到。

不止于航空航天,在更广泛的科技行业,德勤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女性员工占比获近33%,相比较2019年增加两个百分点。尽管增长并非一朝一夕,但这一趋势依然让人振奋。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各界,让女性声音被聆听,让女性需求被看到。

热点下的冷思考,关心更具体的女性困境

话说回来,即使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女性主义思潮被传播得很广泛,也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与“歧视”的消失。

技术赋权在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社会语境下,并不能“雨露均沾”。在传统父权制思想根深蒂固的东亚社会里,依然有许多具体的女性困境没有被看到。

这其中,有很多女性意见领袖的存在,她们虽为“领袖”,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从自身出发,去共情与帮助更大的弱势群体。

“你如何平衡妻子、母亲和女儿这些角色?”

作为女性企业家,TCL科技副总裁魏雪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去年的一次女性论坛上,她质疑了问题本身,“这其实反映了社会大环境对女性角色和责任的一种‘默认’,默认这些角色都是你甩不开的。”而相比较之下,职场上的男性却很少被问及这些。

年轻时海外求学、创业打天下的魏雪,已然是“拿下剧本的大女主”,但她依然会有这些困惑与追问。人到中年,她明白了,理想中的女性自由洒脱,但现实中,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平衡,只有得失。”

事实上,做关乎女性解放与成长的公益,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关注复杂”的追求。这是一种正视平静湖水下暗流的勇气,需要理智与情感的双重加持。

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二十多年,魏雪一直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乡村教育,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的高中生,这背后是教育平等的社会议题。根据官方统计,我国在2015年前后基本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男女性别差距,但在进一步的高中教育阶段,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差异依然很明显。

魏雪与“华萌班”大理师生在一起。

去到山村里,去关注那些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魏雪和团队沉下心去做实事。在她帮助过的学生里,很多都是女孩子,魏雪也对她们有着特别的关注。看着女学生们走进自己心仪的高校,又走向各行业,在更大的世界里去实现自己,她觉得很欣慰。

“我想改变一代人。”这是大山里的校长张桂梅对女学生们的期待,也是从教育行业出发,更多女性领导者们在为之努力的远大目标。

不只是教育,魏雪的女性公益事业涵盖广泛。魏雪从20世纪90年代创业初期就感受到行业内外的各种歧视与不平等。她于2004年创办亚洲女性发展论坛,并且一做就是8届。2007年,魏雪的家族慈善基金“华萌基金”成立,致力于促进教育机会公平;2012年,TCL公益基金会成立,推动公益的细分化和专业化运作;2022年,TCLforHer的女性向品牌长线项目启动,旨在用科技赋能全球女性。自成立以来,TCLforHer女性向品牌长线项目就秉持“看见她、激励她、支持她”的品牌价值观,希望创造一个自我支撑的激励生态系统,在TCL平台上激励女性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共同传递。

今年妇女节,这些故事被魏雪在TCLforHer这支名为“答案在更大的世界里”的影片中讲述。值得一提的是,魏雪和其他两位女性——载人航天工程专家王一以及旅行博主房琪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策展”视角,她们从自身体悟出发,去交换自己的生命经验。

从事航天事业,每天都是挑战。令王一印象更深刻的是自己在生完孩子之后回到训练舱的“暗无天日”,那是一种对于身体和心理的极致考验;相比较外界的羡慕夸赞,房琪更愿意放下央视主持人的“体面”,去不确定的旅途里当一个昼夜颠倒、灵活工作的vlogger;正如魏雪借用尼采的那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从这三位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女性的讲述之中,可以瞥见女性在实现自我路上的各种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她们的共性,是选择勇敢出发,不辜负人生这一遭。

在更大的世界里,划掉那个标准答案

无论是技术演进和社会文化带来的女性主义之变,还是身处其中的践行者们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自身命运与社会一隅,它们都共同指向了TCLforHer这则影片的主题,即:答案在更大的世界里。而生长在新时代里的女性,更有理由去划掉那个标准答案,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答案。

影片之外,在更大的社会职场中,也有许多优秀的女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寻找独属于自己的答案,并且将关怀镶嵌到一个更理想的未来世界中。

来自TCL华星研发岗位的晓霞是一位跨专业考博的学霸,从材料工程转到生物无机化学,她一路都在男性占主导的专业体系之中。她认为女性人数的稀少并不是因为她们科研能力弱于男性,而是整个社会与科研体制需要变化。

事实上,这也正如《看不见的女性》作者、英国作家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所一直观察到的,在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里,默认的规则与标准,正是按照男性的需求来制定的。比如,根据男性身体结构设计的汽车驾驶舱,很容易在危险情况下带给女性更大的风险。小到一块越做越大的手机屏幕,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克服“看不见的女性”的误区,打开变革。

(图/《隐藏人物》)

与此同时,晓霞的同事郭晨也抛出这样的看法:“无论是科技还是其他领域,未来都会越来越去性别化。”来自TCL工业研究院的马如也认为,AI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积极或消极影响取决于人类如何开发、部署和管理这些技术。比如,她和团队最近在研究无线感知技术,探索如何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定义更多新颖自然的交互场景,诸如将人体的呼吸频率,结合进TCL智能家居产品。

当科技进步到某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女性科学家的大胆设想:一个平权化去性别化的理想生活的到来。

而在这之前,在平权运动日常化的今天,正如铃木凉美在对话上野千鹤子的《始于极限》中所说:“不要把女性主义当成是某一天要告别的事情,而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抽出五颜六色的女性主义地毯中的一根线,团结起处于各个环境的女性。” 这是一种更具包容力和多元性的观念,也正是TCLforHer所倡导的。

从更长远来看,TCL不仅鼓励女性在更大的世界里,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也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去投身惠及更多人群的事业。

(图/《性别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词汇的去污名化以及女性的野心表达和自我实现,从来都不是其自身发展的单一议题,而是一个需要站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结构性的问题。

从一家企业的变化,诸如TCL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成立TCL公益基金会,发起TCLforHer人文IP,从员工权益角度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关怀女性的措施和细节,到被技术形塑的现代社会里日益关怀更多人群需求的消费品,再到社会文化与大众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演变,都与女性主义的沃土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更关乎在未来世界中,每一个个体的体面生存。因而,不止于每个“三八”妇女节,也不止于某一个具体的行业领域,每个人都应该是女性主义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我们需要以更加日常的心态,来拥抱这种进步。

编辑:HM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