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幽
镜湖资本联合创始人
撰文:袁治军 摄影:张旭
来源:《中国慈善家》2019年5月刊,原文标题《吴幽:心里有沙》
2008年9月,入学军训的第三周,吴幽就觉得自己待不下去了。“矿大(中国矿业大学)太小,徐州太小,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是时,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早已突破1亿,Web 2.0时代迅速到来,博客、论坛、SNS社区纷纷兴起,让吴幽兴奋莫名。“各个领域的大牛都找得到,感觉自己太渺小了。”
这是落在吴幽心底的第一粒沙。在书籍和互联网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全世界的大门后,他不想再待在原地。他把那种感觉形容为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人,有一天得知有个地方叫马尔代夫,那里有蔚蓝的大海、绵延的沙滩,“虽然他还没去到那里,但他的心里,已经有了马尔代夫的沙。”
互联网是趋势,是未来,自信看准了方向的吴幽,大二没念完,便选择了辍学创业。“没想过失败,也不要给自己留什么退路,我不想在20年后以一名矿长的身份度过余生。”
20岁,他开了一家卖化妆品的淘宝店;23岁,他成为薛蛮子第一个90后合伙人;24岁,他成为镜湖资本的创始合伙人。
云南大理有一种叫云火的景观,其正确观赏方式,是弯下腰倒过来看,不过绝大多数人不知道。
“我就是那个在生活中都会倒过来看风景的人。”吴幽说。那些当年落在他心底的沙,终于把他带到了曾经渴望的“马尔代夫”。
但现在,他的心里有了新的“马尔代夫”。
2015年正和岛年会,吴幽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创始人刘晓光合影。
2015年,吴幽参加正和岛在昆明举办的年会,返回北京时,在机场遇见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创始人刘晓光和他的家人。
“晓光老师当时身体已经很差了,他的女儿不想他旅途劳累,因此想给他买张头等舱的机票。”但是不论女儿如何苦劝,刘晓光就是不答应,坚持要乘经济舱。
“晓光老师那么成功的企业家,创立了阿拉善SEE,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公益事业上。”那一刻,吴幽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刘晓光那样——做个好人,改变世界。
2019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10周年,吴幽向母校捐款1100万元。这笔捐赠是中国矿业大学自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单笔捐赠,吴幽以这一方式在表达对母校培育和包容的感谢的同时,也开始向下一个“马尔代夫”出发。
2019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10周年,吴幽向母校捐款1100万元。这笔捐赠是中国矿业大学自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单笔捐赠。图为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代表学校接受吴幽捐赠。
最大的幸运
1100万元,是个被特别圈定的数字。“今年是母校建校110周年,捐110万太少,1.1亿又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所以最终选定了1100万。”
只在中国矿业大学念了不到两年书的吴幽,有幸赶上过学校100周年的校庆。那时,他就想过,将来有了出息,一定要为母校做点儿什么,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中国矿业大学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
还在矿大念书时,学校的图书馆是吴幽最爱去的地方,《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曾国藩》《沸腾十五年》《曾经德隆》这三本书,对他影响至深。《曾国藩》让他懂得,一个人必须去更大的世界;《沸腾十五年》让他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而《曾经德隆》,让他选定了电商作为梦想启航的出发点。
中国矿业大学的图书馆建在一片湖水中央的小岛上,那片湖的名字,叫镜湖。几年后,成立创投公司时,吴幽用“镜湖”二字为之命名,以此纪念大学时期的那段读书岁月。
在图书馆读的书越多,吴幽越对校园生活感到不适。他觉得青春时光不该浪费在谈恋爱、打游戏这种琐事上,甚至连专业课程,他也没了多少兴趣。“我在600米深的煤矿井下做了两个月的技术工,当时就跟自己说,以后绝不要在矿上待一辈子。”
大二念了一半,吴幽下定决心离开校园去创业。除了自己的辅导员,他和谁都没打招呼。“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辅导员。”直到今天,吴幽依然记得10年前这位辅导员的一段QQ签名——每个学生都是一颗钻石,老师的责任,就是把它独特的一面朝向太阳。
辅导员曾努力尝试劝说吴幽留在学校,把书念完,但发现他志不在此后,那位辅导员转而鼓励他:“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去追逐你的梦想,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10年后,当吴幽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建校以来最大的单笔捐赠者重返母校,辅导员当年对他的鼓励与信任,充满了先知的味道。
“中国矿业大学是最好的大学,并不仅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影响我一生的书,遇见了非常好的辅导员。”吴幽说,事实上,在他念大学的时候,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吴幽的母亲长期患病,吃药、手术用尽了家里的积蓄),他没有给学校交过一分钱的学费,“学校也从来没找我要过。”如今,当他终于以“世俗眼中的成功者”的身份回到母校,1100万元的捐赠,从某种意义上,有了“补交学费”的味道。
吴幽“补交的这笔学费”,将被矿大用于在学校基金会设立高端人才计划基金、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海外实习基金,以及名人名师讲座基金和创新创业基金。
“徐州是个小地方,中国矿业大学的知名度,也不如国际名校。”吴幽希望这笔钱能帮助学校留住、招纳优秀的教师人才。
“至于为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设立海外实习基金,一方面和我的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中国矿业大学的生源本身有关。”吴幽说,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或者家中父母本身在矿业工作,“我希望我的学弟、学妹能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让他们明白,他们的人生,不是只有去矿上工作这一种选择。”
吴幽深以为,有时候,一位行业领袖只需用一句话,就能为后辈拨开迷雾,指点迷津,这也是他设立讲座和创业基金的原因。 “着力点依然是希望帮助学生们开拓眼界,增长见识,让他们明白,人生有许多种选择的可能。”
吴幽视对母校的这笔捐赠为自己“最大的幸运”。“能赶在母校110周年校庆的时候,以自己的能力,为母校做些事情,这是属于我的机会。”
因为这笔巨额捐赠,校方曾反复追问他:“你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不论吴幽怎样解释,校方也不太相信这只是一笔纯粹的捐赠。“校领导说,以你的名字命名一栋教学楼怎么样?请你担任校董怎么样?或者我们召集学校过往的优秀毕业生,给你募资如何?”
吴幽一一拒绝了。他告诉校方,他仅仅是想以一名学生的身份,表达对母校的感谢。
不过,他并非一点儿要求也没提。在设立“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海外实习基金”时,关于什么样的学生能获得去海外实习的资格,吴幽和母校有不同的看法。校方认为,只有成绩优秀,不出现挂科的学生才能申请,但吴幽表示,挂科不应该成为申请者被拒的理由。“我这么说,并不是鼓励挂科。”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也都应获得充足的机会。
“最终的结果,是学校和我各拥有50%的审核资格。”吴幽笑着说,“我觉得母校很开明、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更让吴幽感动的是,因为他的特殊经历,校方决定以后对完成学业,但因为经济困难没能缴纳完学费的毕业生,照样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如果学生有能力就交,如果没有,就随缘,万一他是下一个吴幽呢?”
2019年4月,吴幽与大学时的班主任沈丽娟(中)、辅导员孙志强(右)在捐赠仪式后合影留念。
母亲的遗愿
为母校捐赠1100万元,让吴幽成为徐州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在媒体的后续跟踪报道中,公众得知了另外一个事实:早在此次捐赠之前,吴幽从24岁开始,就一直关注事实孤儿。
“这个事儿,源于我的母亲。”吴幽说,中国有很多事实孤儿,虽然他们的父母健在,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经济和生活中获得照料和保障。
根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存在的事实孤儿,至少有61万名,而由于这一社会问题长期缺乏关注,潜在的事实孤儿数量,也许比统计结果更为庞大。公开资料显示,除部分事实孤儿获得低保外,国家在其他救助政策方面,几乎是空白。由于没有父母双方的死亡证明,他们无法享受国家孤儿福利救助政策。
“我母亲一位朋友的孩子,就是事实孤儿。”吴幽的母亲在世时,一直照拂这个孩子,“她自己长年患病,家里也没什么钱,但她从未放弃过对那位孩子的照顾,几百块也好,千把块也好,她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2014年,母亲因癌症晚期医治无效离世,这成了吴幽内心一直无法触碰的伤痛,“去世前她被病痛折磨得十分痛苦,我永远都忘不了……”
母亲去世后,吴幽希望做点儿什么,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关照广泛存在的事实孤儿,成为他缅怀母亲最好的方式。
“打个比方,现在有两位孩子需要救助,一位是考上名牌大学的贫困生,一位是父母被劳教,无人看护的孩子,你会选择救助哪一位?可能99%的人都会选择资助考上大学的那一位,那么,谁来关心剩下的那个呢?”
吴幽认为,在一个多元化形态并存的社会中,不应该有任何一个群体被忽略。由于从事投资工作的关系,他每天所接触的人士,大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出入的场合,也都富丽堂皇。与此同时,当他接触到事实孤儿这个边缘化群体,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境遇,是那样的艰苦、潦倒,“这两种经历在我心里所形成的落差,判若云泥。”
编辑:JUNYU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