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社工服务“走心” 群众生活“暖心”

 时间:2023-03-20 22:13:33来源:中安在线

2013年起,亳州市开始实施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围绕留守儿童、老年群体、孤残儿童、低保家庭、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目前,该计划已在亳州市实施整整10年。近日,记者来到亳州市2022年“三区计划”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点——蒙城县庄周街道王桥社区,倾听居民的暖心事儿。

多种活动温暖留守儿童

王桥社区位于蒙城县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比较多。作为我市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项目承接单位,蒙城县向日葵社工服务社以该社区50名留守儿童为直接服务对象,运用乡村本土特色优势资源,拓展儿童生活学习领域,联动多方资源,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信的人格,从儿童个体、同辈关系、家庭、村(社区)和社会慈善等方面,构建起全面立体的儿童成长支持网络。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抓鸭子的游戏,把学习认真的、做作业认真的同学抓出来,好不好?”昨日,在王桥小学,蒙城县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丽正在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

郭丽告诉记者,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亲情关怀、家庭教育面临缺失,自主学习能力弱,社交能力不足等问题,她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向日葵社工服务社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相应活动。2022年霜降时,向日葵社工服务社联合王桥社区邀请留守儿童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增长了他们的节气知识。按照计划,服务社还在今年春分、惊蛰、小满三个节气继续举行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提高了综合素质,还通过相对稳定的小组形式加速了成员与成员间、成员与村民志愿讲师间的沟通和交往,锻炼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的排疑解难让孩子们学会在挫折中成长,逐步变得自信。

去年9月份,向日葵社工服务社发挥社会工作资源链接能力,开展了圆梦“微心愿”活动,点亮了征集到的20名留守儿童的“微心愿”。“我们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作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护航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蒙城县向日葵社工服务社负责人马媛媛表示。

特殊老人得到更好照料

“李大娘,今天我们来给你理发呢!”“你们又来了啊,快进屋!”日前,向日葵社工服务社的社工和王桥社区的志愿者再次来到87岁的独居老人李素英家中,为老人免费理发,打扫环境卫生。

“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多了。”理完发,李素英拿起镜子端详,满意地说道。李素英告诉记者,每次社工和志愿者过来都不闲着,忙前忙后的,遇到逢年过节,还会带着米面油、腊八粥等礼物来,让她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社工充分整合爱心企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广泛开展送温暖帮扶活动,为留守老人开展物资资助、家政服务、暖心陪聊等,让留守老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正面积极的关怀与帮助。”马媛媛说。

从李素英家里出来,社工和志愿者又来到97岁的老人卢王氏家中。“血氧饱和度98、脉率84、高压147、低压76,没啥大问题。”为老人检查完身体,来自王桥社区卫生服务室的医生王心红对老人的家人说。

“我们链接专业医疗资源,为有健康保健需求的留守老人开展上门体检等专业服务,一方面有效增强留守老人的健康意识,另一方面又把党和政府对留守老人的关爱落到实处。”马媛媛说。

马媛媛介绍,自承接“三区计划”项目以来,他们为王桥社区的留守老人及其家庭提供个案跟进、小组活动、社区服务等不同形式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让留守老人生活有保障。

打造带不走的社工团队

截至目前,向日葵社工服务社已为王桥社区培养了“一老”“一小”两支志愿服务队,分别是“守护夕阳”志愿服务队和“点亮心灯”志愿服务队,有十多名志愿者已具备独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

向日葵社工服务社还启动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免费提供教材、辅导资料和培训,帮助他们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即使项目结束了,社区的社工工作仍然会继续做下去。”马媛媛表示。

王桥社区书记王华凯告诉记者,“三区计划”实施以来,在向日葵社工服务社的帮助下,敬老爱幼的和谐氛围更为浓厚,温馨的情景随处可见,文明之风吹遍整个社区,下一步将不断探索完善服务模式,切实维护空巢老年人、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记者从亳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民政部“三区计划”在亳州市已实施整整10年,共实施了11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援助帮扶社区(行政村)11个,派驻社工40余人次,培养了11家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本土社会工作持证人才30余人。“三区计划”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针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服务对象,开展生活救助、关爱帮扶、精神慰藉等个性化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架起了为民服务的桥梁。

编辑:涂传博 审编:ztt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