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家庭谢爱娥:撑船行医25载 走过的水路可绕赤道两圈

 时间:2021-01-18 20:54:37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0年11月,谢爱娥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图片来源:文明荆州)

300多平方公里的洪湖水中,能生长什么?

能生出闻名遐迩的洪湖莲子,也能“长”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十九大代表——谢爱娥。

湖北省洪湖市船头嘴村水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150多户600多名以船为家的渔民,零星分布于此。这里常年缺医少药。1992年起,谢爱娥和丈夫在船头嘴村撑船行医。

莲子开花只要几个月,而谢爱娥在渔民心里“扎根”,足足用了25年。2017年渔民上岸后,谢爱娥从“船医”成为社区医生,依然延续着和渔民们的情谊。

“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以前最怕就是生病,家家户户都怕。”66岁的渔民刘伯玲说,离岸最近的渔民,也要驾船近3个小时,才能赶往岸上最近的医院。

1992年,村里一名难产孕妇在送往医院的船上去世,船头嘴村的老百姓下定决心,砸锅卖铁也要建一个医务室,并面向全市招聘夫妻医生。

为什么要招夫妻医生?船上条件差,夫妻能待久一点。

很巧。同年,洪湖市戴家场镇新婚夫妇何太瑜、谢爱娥因在不同卫生所上班,苦于两地分居,听到消息,立即报名。

即使做足了思想准备,现实还是很快将浪漫击溃:掀开医务室的木质甲板,船舱里不到10平方米的逼仄空间就是他们的“家”。一张双人床是唯一的家具,船底就是洪湖水。

炎夏狂风暴雨,船在湖面被甩来甩去,不会游泳的两人还晕船,吐得昏天黑地。湖上没有电,两人只能点一盏煤油灯相伴。白天还有过来看病的渔民说说话,到了晚上,静得可怕。孤单时就围着船走圈,一圈一圈又一圈。

入冬三九严寒,舱内寒冷如冰窖,无论盖几层被褥都觉着冷。更糟糕的是,所有生活必需品都要驾船摇桨大半天,走几十里水路从岸上采买。遇到极端天气,没有菜吃,就用豆瓣酱拌饭,一直吃到天晴。

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超乎想象的简陋条件,让谢爱娥整夜整夜无法入睡。“咱们上岸回去吧……”夫妻俩商量着,撑到过完年就走。

听说医生夫妇要回家过年,仅仅相处了几个月的渔民们争相送来家里腌好的干鱼,堆积如小山。

“过完年什么时候来?”

“还不知道来不来呢。”

“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对于这个无解的问题,谢爱娥说,只能用陪伴作答。

2013年,谢爱娥在洪湖上划船出诊。(楚天都市报资料图片)

25年接诊病人3万多人次

说起谢爱娥的故事,渔家人有说不完的话:

2008年冬,洪湖水面成了冰雪世界。怀孕8个月的刘丽突发高烧。接到求助电话,谢爱娥背起药箱,拄着一根棍子在冰路上溜溜滑滑,走了10里路赶到刘丽家,开门那一刻,刘丽泪如雨下。

陈德胜家煎药时不慎引起大火,船屋烧毁,谢爱娥将他一家接到“医务室”,一边帮忙医治,一边照顾饮食起居;刘俊凤难产,谢爱娥顶着大风紧紧抱住她,连夜送上岸生产;吴绍好晕倒在回家的船上,谢爱娥驾船在茫茫湖面搜救老人,返程时不慎被竹竿撂倒,腰背狠狠撞上船舷,她忍痛守护直到老人转危为安。

洪湖涝灾时,谢爱娥顶着烈日,挨家挨户指导渔民消毒饮用水,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大旱时,谢爱娥背着药箱,带着探路棍,穿上笨重的胶衣胶鞋,走在齐膝的淤泥里,逐户上门发放消毒药片和防疫药物……

“这些年,谢医生随叫随到,为我们吃的苦受的累,都在大家心里。”渔民李振好说,谢爱娥用真心换来了湖上人的心。

当人们南下北上挣大钱,谢爱娥依然固守着每年1万余元的收入,勉强糊口。亲朋好友无数次劝她别傻了,她却不为所动。

渔民生活不稳定,一些渔民到现在还欠着医药费,但谢爱娥从不开口讨要。渔民过年过节给她送来两条干鱼,她便笑着说:“就将这干鱼,抵了医药钱吧。”

一晃,25年青春流进了洪湖。湖面的涟漪伴随着岁月爬上了谢爱娥的眼角。

25年,谢爱娥接诊病人3万多人次,出诊3000多次,转送产妇100多人,几乎所有2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在她的陪伴和呵护下,来到了人世。她走过的水路,长达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

村卫生室成了“解忧室”

“今天血压有点高,降压药一定要按时吃。”“现在上岸了买菜方便,要多吃新鲜蔬果。”……

1月10日,洪湖市滨湖办事处船头嘴村卫生室里,谢爱娥的“访客”没间断过。

这些“访客”有的是看病拿药,有的是路过进来打声招呼,有的则是专程过来找谢爱娥“唠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洪湖上岸渔民。

2016年起,洪湖启动退渔还湖、“渔民上岸”工程,全市930户、2640名渔民全部离湖上岸。

渔民离不开谢爱娥,谢爱娥也舍不得渔民。在政府支持下,谢爱娥在渔民集中居住的小区建了船头嘴村卫生室。这里不仅是卫生室,也成为上岸渔民们的“解忧室”。

“离了船屋就没了家,除了养鱼捕鱼也不会别的。”多年来以湖为家,渔民们对湖有着很深的依赖,他们担心,上岸了怎么办?

面对渔民的彷徨忐忑,谢爱娥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各项政策,并积极向荆州市妇联、人社局寻求援助。她组织妇女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学习烹饪、月嫂、家政电商等技能;带领中青年劳力去跟企业管理人员见面,请企业为他们先培训,掌握技术后再上岗。

在她的多方奔走协调下,百余渔民顺利进入企业工作,村里考上大学的女大学生申请到了荆州市妇联“金凤工程”助学资金,生病的妇女得到“两癌”救助资金。

渔民工作后,白天空闲时间少,下班后晚上来看病的人多。卫生室一直开到夜里10时结束,虽然谢爱娥家离卫生室步行不过几分钟,但他们晚上还是坚持睡在卫生室。“说不定什么时候,村民有急病需要开药,一来敲门我们就能起来。”

“这么多年,我们早就处成一家人。”李振好说,谢医生就是渔家人的“守护神”。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