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有三宝教育文旅和艺术一个都不能少

 时间:2020-11-09 11:22:20来源:衡阳文明网

“东北有三宝,我们衡阳也有扶贫‘三宝’——教育、文旅和艺术。”11月4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行采访团调研祁东、常宁及衡阳县等地,探访当地树文明新风文化氛围下,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好做法。

“志智”双扶都要稳

“幸福是什么模样,是天天依偎妈妈的身旁,是平平安安健健又康康……”在祁东县启航学校,歌声不仅打开了留守儿童的“心门”,而且响遍大江南北。

衡阳常宁市西岭镇平安小学,学生们打鼓踏地,演绎《二十四节气歌》,每个鼓上还标注了不同的节气。

平安小学孩子们表演《二十四节气歌》。

平安小学有建档立卡四类贫困学生28人;留守学生289人,占学生总人数60%。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留守儿童课外文化生活,学校还成立了“国学10分钟”广播站,并在农民夜校开设了书法、剪纸、版画等艺术课程。

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力脱贫攻坚?衡阳深耕出了“扶贫第一宝”: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用音乐、特色文化课的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打造一片心灵港湾,让他们安心,也让留守孩子家长在外放心拼搏。

通过树文明红色文化氛围,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在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信仰的力量,根植在年仅28岁的青年夏明翰心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如今,这里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级红色旅游景区。

船山思想,湖湘文化的精神高地。2019年开始,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不等不靠,借力船山思想,文化和旅游业称蓬勃发展之势。

在明翰精神、船山思想的影响下,衡阳脱贫攻坚从“输血”到“造血”,从“授鱼”到“授渔”,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文化扶贫在助力衡阳市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衡阳省级贫困县祁东县成功摘帽、322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

找准文旅扶贫新路子

发挥非遗文化优势,走“非遗+扶贫”路线,给衡阳带来了“扶贫第二宝”:成功把“传统技艺”发展成“扶贫产业”。

走进平安油茶小镇,人们立刻会被油茶土法榨油制作技艺吸引。常宁油茶榨油技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2014年,常宁油茶土法榨油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第四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

在小镇的油茶榨油技艺传承基地里,非遗传承人遵循古法,生动展现了榨油的全过程,吸引不少游客观摩体验。

土法榨油及效率更高的物理冷榨现代工艺,也带动了使用茶油制作的“常宁豆油饼”“白沙烧饼”等传统美食的销售,“平安油茶小镇”的文旅产业日渐兴盛。

在常宁市,油茶榨油作坊大约有90多家,平均每个榨油坊都有1个榨油的老师傅和2个徒弟。一批非遗传承人还在蓬塘乡田尾豆油传承基地、白沙镇烧饼传承基地等乡镇举办培训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传承技艺与增收致富两不误。

利用明翰村红色文化资源,传统谷芽糖的产地,将两者有机融为一体。扶贫工坊“明翰红坊”的村民王康,今年22岁,因为父亲生病导致家中贫困,当年他只读了一年高中就被迫辍学去外地务工。

如今,王康在离家更近的扶贫工坊里制作谷芽糖,一天工作8个小时。“现在的工作比之前在不锈钢厂轻松多了,一个月工资3000元。”王康告诉记者,家里今年已经脱了贫。

扶贫工坊“明翰红坊”村民王康制作谷芽糖。

村支书陈长春介绍,扶贫工坊谷芽糖生产车间长期动态聘用4名贫困劳动力,让他们跟着制糖师一边学一边做。“技术完全熟练后,他们既可以继续留在工厂里工作,也 可以回去自主创业。”陈长春说,此举为贫困户自力更生、早日实现脱贫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村里一年有近3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衡阳近年来大力支持贫困村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做好文化旅游融合文章,不断探索文旅扶贫新模式,让文旅产业带活乡村经济。

将“文化扶贫”花开心中

祁东县2008年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也是湖南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市区。

曲艺《一篮土鸡蛋》《百合花开幸福村》《扶贫路上》《山窝窝的月亮》等……一批反映祁东县精准扶贫工作成就艺术精品。截止目前,祁东共完成送戏下乡821台,送电影下乡48392场。

农闲时分,村民们集聚好去处,少不了农家书屋。衡阳又拿出了“扶贫第三宝”:通过文化育民、文化惠民及文化富民的方式,不断满足贫困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常宁因版画创作群体大、作品多、影响广,被誉为“版画之乡”,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西岭镇平安村的同心书屋里,一群小学生正在这里看书、学艺,这里也是湖南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以及常宁市图书馆的分馆。来自平安完小的汪瑞欣和她的小伙伴们正在认真制作版画,她学习这项技艺已经一年多。“这里有专业的老师指导,长大了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家。”9岁的汪瑞欣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西岭镇平安村的同心书屋小学生制作版画。

“我们每周末都会过来。老人学习剪纸的也特别多,年纪最大的有90岁了。”常宁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志愿者刘丽荣说,自己主要负责教孩子们制作版画和剪纸,热闹的时候一天有20多人同时学习。

近年来,常宁市多措并举,对各类非遗项目,特别是在传统工艺培训、产品设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成立传统工艺产品设计提升办公室,组织企业专家点对点帮扶等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让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