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修复 矿山绿色“蝶变”

 时间:2020-09-25 10:56:32来源:安徽文明网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探索市场化等多元方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按照“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湖则湖,宜园则园”的原则,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废弃矿山“变废为宝”;通过抚平城市“伤疤”,盘活土地资源;通过打造“绿色矿山”,不留历史“欠账”。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持续推进了全市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有效呵护了绿水青山,不仅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也为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发挥了积极作用。

“矿坑”变“乐园” 废弃矿山绿色“蝶变”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山中有池、鱼翔浅底……在位于当涂的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新开业的长三角首家“矿坑乐园”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里不仅景色宜人,运动项目体验也很刺激!”南京市民陈女士带着孩子来游玩,不亦乐乎。像陈女士一样,来到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游玩的游客们都收获了一份“矿山体验”。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处废弃矿坑。由于长期开采,此处形成了占地约8万平方米的巨大矿坑,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也受到影响。

近年来,马鞍山市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还引进社会资金“活泉”,在保留原有矿坑的基础上对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

作为全市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近2亿元对矿坑进行地质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开发,借助矿坑的地形地貌,打造蹦极、玻璃栈道、水下餐厅等特色项目。“宁愿多花钱,也不能欠了生态账。”公司董事长林修金谈起了“生态经”,“我们实施了多项治理措施,之后还将进行坡面植物绿化及坑边环境生态复绿改造。”

昔日的“矿坑”,如今成了度假游玩的好去处。远望,边坡复绿区里绿植摇曳、绿意盎然,山间两道瀑布直泻而下;近观,高空观景平台与青山融为一体,260米长的水上漂流栈道从山腰划过……

“弃山”变“金山” 土地资源涅槃重生

日前,获1500万元国家级补助资金的原向山硫铁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获省级验收。据悉,这也是全市首个享受国家级补助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作为安徽省曾经最大的硫铁矿,原向山硫铁矿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今成了工业城市的遗存。由于长期开采,该矿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也产生了地质灾害隐患。

排土场复垦治理、塌陷区回填整平、塌陷区防洪排水、治理区绿化护坡……借着长江大保护的东风,全市不断加快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原向山硫铁矿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顺利实施,彻底解决采矿选矿区域遗留的环境问题。 站在复绿后的矿区土地上,雨山区向山镇建设办主任李鹏十分感慨,“与以前相比,现在的环境真是好太多了!”

土地“涅槃重生”,方能“招引项目”。露天矿坑不见了,地灾隐患消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废弃多年的土地资源终于得以再利用。

作为第一家入驻这片新增工业用地上的企业,安徽志恒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突破了企业用地的瓶颈,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年产值也从入驻前的1000万元提升到如今的4000万元。“以前企业在村子中,物流运输十分不便,发展也受限。现在彻底摆脱了束缚。”安徽志恒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丽高兴地说。

据介绍,通过矿山治理,该矿区共整理新增工矿仓储用地697亩,绿化用地207亩,恢复旱地118亩。

“问题”变“机遇” 绿色矿山持续打造

走进南山矿业公司高村铁矿,一边开采一边治理的矿山场景让人感到新奇。这座“国家级绿色矿山”,下层是开采作业区域,数台挖矿机正有条不紊地在施工作业;上层是生态修复项目的复绿区,运输车辆正在进行土壤回填,工人们在边坡层层垒砌着植生袋。

“别小瞧这植生袋,里面的土都是精准配比的,再加上各种植被种子,不到一个星期,都能发芽。”高村铁矿生态修复项目经理叶作林介绍道。

该项目位于高村采场北部区域,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区域位于采石风景名胜区。今年3月,该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等问题被纳入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清单。

为有效完成整改,该项目计划实施边坡修整等工程,通过边坡铺设植生毯、植生袋的方式栽植攀爬植物,绿化高陡边坡,实现高村采场北部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治理恢复,预计年底前完工。“矿山采取‘跟进式’复垦复绿,以此打造‘绿色矿山’。”南山矿业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刘光君表示,南山矿业公司已全面落实“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坚决不留历史“欠账”。

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今年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梳理出20个正在治理且年底前必须完成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并督促各县区、园区细化措施,倒排工期,确保任务落实。同时,按照统一部署,全市计划年底前完成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6个废弃露天矿山修复治理,预计投入资金216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63余公顷。

截至目前,全市38座非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完成30座,剩余8座将于今年底前完成治理。长江经济带6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验收3个;省级“三大一强”整改项目已销号1个。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探索市场化等多元方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按照“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湖则湖,宜园则园”的原则,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废弃矿山“变废为宝”;通过抚平城市“伤疤”,盘活土地资源;通过打造“绿色矿山”,不留历史“欠账”。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持续推进了全市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有效呵护了绿水青山,不仅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也为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发挥了积极作用。

“矿坑”变“乐园” 废弃矿山绿色“蝶变”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山中有池、鱼翔浅底……在位于当涂的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新开业的长三角首家“矿坑乐园”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里不仅景色宜人,运动项目体验也很刺激!”南京市民陈女士带着孩子来游玩,不亦乐乎。像陈女士一样,来到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游玩的游客们都收获了一份“矿山体验”。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处废弃矿坑。由于长期开采,此处形成了占地约8万平方米的巨大矿坑,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也受到影响。

近年来,马鞍山市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还引进社会资金“活泉”,在保留原有矿坑的基础上对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

作为全市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近2亿元对矿坑进行地质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开发,借助矿坑的地形地貌,打造蹦极、玻璃栈道、水下餐厅等特色项目。“宁愿多花钱,也不能欠了生态账。”公司董事长林修金谈起了“生态经”,“我们实施了多项治理措施,之后还将进行坡面植物绿化及坑边环境生态复绿改造。”

昔日的“矿坑”,如今成了度假游玩的好去处。远望,边坡复绿区里绿植摇曳、绿意盎然,山间两道瀑布直泻而下;近观,高空观景平台与青山融为一体,260米长的水上漂流栈道从山腰划过……

“弃山”变“金山” 土地资源涅槃重生

日前,获1500万元国家级补助资金的原向山硫铁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获省级验收。据悉,这也是全市首个享受国家级补助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作为安徽省曾经最大的硫铁矿,原向山硫铁矿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今成了工业城市的遗存。由于长期开采,该矿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也产生了地质灾害隐患。

排土场复垦治理、塌陷区回填整平、塌陷区防洪排水、治理区绿化护坡……借着长江大保护的东风,全市不断加快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原向山硫铁矿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顺利实施,彻底解决采矿选矿区域遗留的环境问题。 站在复绿后的矿区土地上,雨山区向山镇建设办主任李鹏十分感慨,“与以前相比,现在的环境真是好太多了!”

土地“涅槃重生”,方能“招引项目”。露天矿坑不见了,地灾隐患消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废弃多年的土地资源终于得以再利用。

作为第一家入驻这片新增工业用地上的企业,安徽志恒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突破了企业用地的瓶颈,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年产值也从入驻前的1000万元提升到如今的4000万元。“以前企业在村子中,物流运输十分不便,发展也受限。现在彻底摆脱了束缚。”安徽志恒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丽高兴地说。

据介绍,通过矿山治理,该矿区共整理新增工矿仓储用地697亩,绿化用地207亩,恢复旱地118亩。

“问题”变“机遇” 绿色矿山持续打造

走进南山矿业公司高村铁矿,一边开采一边治理的矿山场景让人感到新奇。这座“国家级绿色矿山”,下层是开采作业区域,数台挖矿机正有条不紊地在施工作业;上层是生态修复项目的复绿区,运输车辆正在进行土壤回填,工人们在边坡层层垒砌着植生袋。

“别小瞧这植生袋,里面的土都是精准配比的,再加上各种植被种子,不到一个星期,都能发芽。”高村铁矿生态修复项目经理叶作林介绍道。

该项目位于高村采场北部区域,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区域位于采石风景名胜区。今年3月,该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等问题被纳入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清单。

为有效完成整改,该项目计划实施边坡修整等工程,通过边坡铺设植生毯、植生袋的方式栽植攀爬植物,绿化高陡边坡,实现高村采场北部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治理恢复,预计年底前完工。“矿山采取‘跟进式’复垦复绿,以此打造‘绿色矿山’。”南山矿业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刘光君表示,南山矿业公司已全面落实“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坚决不留历史“欠账”。

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今年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梳理出20个正在治理且年底前必须完成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并督促各县区、园区细化措施,倒排工期,确保任务落实。同时,按照统一部署,全市计划年底前完成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6个废弃露天矿山修复治理,预计投入资金216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63余公顷。

截至目前,全市38座非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完成30座,剩余8座将于今年底前完成治理。长江经济带6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验收3个;省级“三大一强”整改项目已销号1个。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