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红色的精神地标

 时间:2019-11-20 18:05:05来源:内蒙古日报

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园社区为居民表演精彩的节目。11月14日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获得金奖的8支优秀乌兰牧骑深入呼和浩特市高校、企业、社区开展演出。

内蒙古区直单位业余乌兰牧骑授旗仪式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首场下基层文艺演出在呼和浩特市地铁2号线塔利站工地举行,现场为北疆职工乌兰牧骑、“北疆轻骑兵”乌兰牧骑等4支业余乌兰牧骑授旗。业余乌兰牧骑自编自演接地气的节目充分展现了生活的美,深受群众喜欢。

2017年11月21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的回信,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乌兰牧骑事业、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提供了重要遵循,成为全区乌兰牧骑队员和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两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对乌兰牧骑进行了“大手笔”顶层设计,亮出政策“实招”,制定和完善了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为乌兰牧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乌兰牧骑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赴武川革命老区哈拉合少乡庙沟村开展慰问演出,给身处偏远山区的群众们送上了文化大餐。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创排的大型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惠民演出2场,为首都观众展示草原儿女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诞生。首批9个队员、一辆马车、一面旗帜,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开启了一段红色的文艺征程。

如今,内蒙古75支乌兰牧骑的3000多名队员常年活跃在千里草原,每年为农牧民送去7000多场演出。60多年来,全区乌兰牧骑累计行程132万多公里,为基层演出36万多场次,观众达2.6亿多人次。在内蒙古,乌兰牧骑已经成为一个温暖的名字,成为内蒙古文艺界的精神地标。

锡林郭勒乌兰牧骑队员在“2019年乌兰牧骑舞蹈基本功培训班”认真学习,来自锡林郭勒盟各乌兰牧骑的66名队员参加了本次专题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赤峰市直属乌兰牧骑走进杭州市表演精彩节目。近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举办“乌兰牧骑带你畅游亮丽内蒙古”文化旅游创新推介活动。活动将文艺展演、旅游形象展示、文旅产品推介等内容融于一体,诚挚邀请广大游客冬季到内蒙古走走看看。内蒙古日报记者 王磊 摄

乌兰牧骑的创立是党的民族政策、文艺理论与内蒙古自治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更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2017年,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16名乌兰牧骑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让所有人感到惊喜和振奋的是,同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这封回信为内蒙古更好地发展乌兰牧骑事业、加强文艺工作、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内蒙古文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内蒙古艺术学院成立我区首支大学生乌兰牧骑,让“乌兰牧骑精神”更好地播撒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他们利用专业特长,助力自治区文艺创新,已经成为基层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市民参观雕塑《玛奈乌兰牧骑》。“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内蒙古乌兰牧骑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吸睛无数。该展览展示了自治区美术家深入各地采风写生创作成果,作品充分体现乌兰牧骑队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基层群众热情奉献的精神。

近两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和完善了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各级党委、政府把乌兰牧骑演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内蒙古自治区财政设立专项奖补资金,确保乌兰牧骑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研究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和《全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8-2025)》;不断完善乌兰牧骑的职能定位,在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将乌兰牧骑职能增加为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六项,并在《乌兰牧骑2018年工作方案》中对每一项职能提出具体落实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内蒙古特有的文化符号,全区各地乌兰牧骑联合政法、文化、科技、卫计、农牧、扶贫、司法、民宗、商务等单位,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以“乌兰牧骑+”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惠民服务活动,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托克托县乌兰牧骑的队员为新配发的演出大巴挂红花。去年,自治区为全区75支乌兰牧骑配发演出大巴,解决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的实际困难,加快乌兰牧骑事业发展。 内蒙古日报记者 王磊 摄

经过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坚守,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这面红色的乌兰牧骑旗帜,高高飘扬在祖国的正北方。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