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长江流域武汉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2月18日上午,在汉口江滩三期武汉渔政码头举行,5500尾中华鲟幼苗放归长江。
此次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督察总队具体实施,放流的中华鲟由国内鲟鱼保护重要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江所繁育,共投入50万元人民币。
当日上午,记者在武汉渔政码头看到,中华鲟鱼苗已准备就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介绍,目前正是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的适宜时间,幼苗成活率相对较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危起伟:有的放大的(鱼苗)有的放小的(鱼苗),但是这个时候的话是最适合,自然生活史的。那么这个时候也是,就是说它已经是度过了这个幼体的死亡高峰期,达到10厘米了。
据介绍,为保证此次活动成功达到预期效果,活动组织单位与鱼种供应单位多次商讨,对当前长江水文环境因素以及中华鲟幼鱼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决定放流平均体长10厘米左右的中华鲟人工培育 “子二代”鱼种,以保证其进入长江后有较强生存能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危起伟:这个中华鲟放流现在实际上是,数量一直放的不多,因为我们现在是通过子一代,繁殖以后得到的子二代。我们现在每年繁殖的数量还是有限。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古老珍稀鱼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活化石”。2013年、2015年、2017、2018年,研究机构都没有监测到长江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2019年仍在监测中,总体来说野生中华鲟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近日湖北武汉市召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会议并发布《武汉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计划2021年1月开始在长江汉江干流武汉段禁捕10年。
记者 郑子颜 湖北武汉报道
编辑:唐仁凤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